|
|
|
 |
|
紀念建黨百年專稿——《從杭紡機到經緯園》 |
發布日期:2021-06-30 |
|
|
?日前,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展示下城區(原)在建黨百年歷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原中共下城區委黨史研究室等單位編輯出版了《紅韻下城——紀念建黨百年訪談錄》,其中有對葉文董事長的專訪——《從杭紡機到經緯園》。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把這篇專訪呈現給大家,作為向黨的生日獻上的一份深深的祝福和敬意!正如原下城區委書記劉穎在《序》中所說的:“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全區黨員干部傳承先輩優良傳統和作風,團結奮進、銳意進取、創新發展……時序輪轉,他們把生命精彩留在了下城這片土地,成就了一份共同的事業。”

葉文,男,漢族,1959年6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2年2月參加工作,198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杭州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獲得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中國紡織機械行業成就獎、中國設計貢獻銀質獎章等榮譽,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走進杭州經緯天地創意產業園,便能看到一片翻修后規模較大、煥然一新的聯體廠房。每幢三層的廠房群都被分成了數個區塊,每個獨立的創客區里都承載著堅定的夢想。重溫數十余年的漫長過往,園區見證了廠長葉文的人生印記,也勾勒了時代的發展軌跡;是改革開放在杭州的縮影,也是浙江精神在杭州形成的過程。葉文作為園區發展過程中浙江精神的傳承者,也成為了從改革創新中衍生出的“形象代言人”。作為高考恢復以后的第一屆大學畢業生,葉文滿懷熱血,想用自己的才智與力量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貢獻力量。1982年,他如愿被分配到杭州紡織機械總廠,從事專業對口的紡機設計工作。在這所專業性強且規模較大的企業里,他由設計轉向管理工作,從廠辦秘書做起,而后又負責起全面質量管理、檔案管理。1995年12月25日,這是葉文記憶深刻的一天。時年37歲的他接任了廠長一職,成為了當時杭州市大中型國有企業中最年輕的一把手。這本該是升遷之喜,而他卻是誠惶誠恐,坐臥不寧。因為他接過來的不僅是一個企業,更是700多萬元的虧損額、5000多萬的銀行貸款和600多萬元的職工集資款。由于入不敷出,次年的1月,虧損嚴重的企業便沒錢發放1000余名員工的工資了。在職工集資款到期的火燒眉毛之際,法院又傳來280萬的擔保額需要代為支付的消息。負債愈加愈重,而收入卻屈指可數。原本一年可以賣出340組的自動繅絲機在當時的整整一個季度里卻只賣出了6組,全年的銷售總額也從最高峰的1.5個億掉到了2800萬。那年的凜冬臘月,刺骨的寒風吹得葉文心涼,一個個尖銳的數字像巨石般壓在他的心口。本就只有1000多元的廠長工資還因企業困頓虧損而打了八折。原先同自己一道進廠的同學以及后來陸續進廠的畢業生們大多因企業困頓而選擇離開。至今重溫起二十五年前的重重困難,葉文仍無限酸楚和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杭紡機的一千余名員工,黨員的責任心告訴葉文必須振作。解圍是時下的難題,也是對自己的考驗。為此,他東奔西走,終于在紹興簽下了訂單,取得了50萬的定金,趕在發工資前夕籌集齊了員工的薪酬。市里和區里也及時地為杭紡機送來了支援,“交通銀行答應給我們200萬元貸款,市財政又給了100萬貸款,靠著這300萬元,我才緩過一口氣來”。同時,葉文意識到,單一品種的背后是難以評估的風險。于是,他雷厲風行地進行了產品調整,不僅提升了主導產品的質量,還加大了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先后開發了高、中檔劍桿織機等多種符合我國國情的品種,并把經營范圍拓展到包裝機械、烘干設備等領域。同時,配合著生產多樣化的步調,他還對生產組織進行了調整,將工藝布局調整為產品對象布局,將生產車間制變成分廠制,使每一種產品直接面向市場,成功破解了管理難題。“沒有攻不破的山,沒有過不去的河。”葉文始終堅信著,篤行著,終于啃下了轉型這塊“硬骨頭”。財務報表上每年1000萬營收的遞增便是對他的執著堅守最好的回答。杭州紡織機械總廠在新的定位上逐漸恢復了運轉。1996年的難關總算是熬過,2000年的國有企業改革浪潮接踵而至。杭紡機被列入了杭州市脫困企業的名單,急需尋求突破發展以謀長遠之路;近半數的退休員工讓杭紡機背上沉重“歷史包袱”的同時,還肩負了更多小企業的幫扶責任……四十余年的企業招牌已然換下,而職工常年培養出的思維慣性卻沒有改變,主人翁的意識也并沒有隨著企業改制回到職工的身上。葉文決定打破現狀,帶領杭紡機尋找轉機。他在理順國家和企業關系的基礎上,對建立的各個分廠進行了進一步的股份制改造。同時,將責任和權利明晰化,真正把經營者的利益和企業捆綁在一起——這是葉文深化企業改革的關鍵一步!機遇不是“送來”,而是“爭來”的。迎合時代需求,勇敢接受挑戰,葉文提出了企業經營方針——樹知名品牌,創百年企業。面對鄉鎮企業的崛起,他指出要以認真嚴謹、務實實干的工匠精神對待每件產品的生產,以質量取勝;面對日本企業這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他帶領杭紡機以創新的精神研發產品,提升產品對原料的適應性,以性能和性價比取勝;他努力強化質量意識使之成為員工的習慣,以完善到位的售前售后服務踐行著杭紡機對所有客戶的承諾。在這場風起云涌的改革和市場經濟浪潮中,不少國有紡機企業淹沒于競爭的驚濤駭浪,而杭紡機乘著改革的波峰浪尖,破浪前行,享譽海內外。從最早的D301A到D301B再到最新的飛宇領航者系列,杭紡機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勞動強度逐步下降。而每個新產品的問世都凝聚著紡機人的心血與努力,都是洞察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產物,都是杭州市、下城區政府對杭紡機關心與扶持的成果。
飛宇領航者·自動繅絲機
過去20余年里,杭紡機創造了行業的商業奇跡。企業不僅用飛宇系列的自動繅絲機全面淘汰了落后的立繅機,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他們以應對復雜原料條件下的適應能力和無可比擬的性價比,讓日產公司黯然退出自動繅絲機領域甚至是紡機這個老本行。自此,杭紡機市場占有率達到75%以上,使中國成為唯一能夠出口成套制絲裝備的國家。日本HR型自動繅絲機的發明者小林安先生在退休后主動要求擔任了杭紡機的技術顧問。葉文始終記得小林安對自己說的話,“日本自動繅絲機的時代結束了,今后的發展就看你們中國了,而中國就看你了”。“到2008年,自動繅絲機經歷了六次升級,自動化程度有了質的飛躍。”可就在杭紡機蒸蒸日上的光景時段里,國際金融危機卻悄無聲息地襲來。2009年10月,杭紡機以“0”的主機銷售量收尾。“敲白板”使葉文備受打擊。震撼包裹著他,無奈充斥著他,同時也讓他從一勞永逸的夢里驚醒過來。轉型!必須轉型!金融危機后,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轉型升級,綱要性指令文件發揮著統領的作用。葉文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新聞:2010年1月,時任國家領導人胡錦濤來到上海,依托原上海汽車制動器公司一片閑置廠房開發的“8號橋”創意園視察。其后,他又去了前身是廣州紡機廠的廣州T.I.T創意園。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也是一個現成的參考模板。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時提及,創意產業在中國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于是葉文上網查閱諸多關于“文化創意”的資料以摸清實情,親自前往北京、上海、廣州各地進行調研。深入考察后,他決定把杭州紡機廠打造成一個“以工業設計為核心業態的創意園”,并取意“紡織的經線緯線”,將其命名為“杭州經緯天地創意產業園”。“這次轉型事關企業的興旺衰亡。因此,不能小打小鬧,按下城區委區政府領導的要求是要高起點、大手筆。”為此,下城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在資金、技術、政策與場地安排上對經緯創意產業園的開發建設給予了大力支持——杭州市文創基金準時下撥兩次,區委區政府還特意將基金撥給經緯創意園,區文創辦據理力爭將經緯創業大講堂列為扶持項目,區科技局頒布的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政策對創意園起到了具體的幫助與支持,創意園工業用地的審核得到了快速通過。時與勢都巧妙地站在了杭紡機轉型的岔路口上,杭州經緯天地創意產業園開創了文化產業的始發站,擘畫了新老觀念融合碰撞的藍圖,惠澤了數千心懷夢想的創業者、夢想家。經歷了十余年的風雨兼程,創意產業園形成了一個數以十億計的產業規模,擁有了三個國家級創新、孵化、示范基地和平臺,具備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的能力,但葉文卻沒有停下自己的“老本行”——杭紡機的運行。“只要機器還在運轉,服務就不會停止。”初心不改,因為當年售后服務一直相隨的約定;使命不忘,因為仍有500余家用戶在使用杭紡機的產品。這也許是杭紡機歷久彌新、渡過難關的秘訣所在。 “從1978年考進大學到現如今,我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葉文如是說。如果將他的改革歷程比作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那么他的一生便是浙江精神的凝練,是一張多維度的藍圖。他一直自嘲從未有過恢弘的目標,但是他的心中有個方向——唯有篤行,方能致遠,方能讓杭紡機的旗子立于不倒之地。而正是這一份責任,使他既秉著近四十年的堅守,又兼具創新創造的奮斗、自覺包容接納的胸襟,既有拼搏勇毅的時代光芒,又有傳承開放的天下情懷。
采訪現場
杭州經緯天地創意產業園成立于2010年, 園區占地面積150畝,入駐企業近300家,其中文創企業約占80%,是一個文化設計企業和設計人才匯聚的創新活力之地,系利用杭州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現有土地和廠房,在保護工業遺存的基礎上,致力打造全省以設計為特色的文創標桿園區。園區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國家級廣告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浙江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浙江省工業設計中心、浙江省中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杭州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園區等基地。 |
|
|
|
 |
|
|